库克群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这种水果烤着吃,竟成了烤馒头片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白癜风诚信医院 https://wapyyk.39.net/bj/zhuanke/89ac7.html

面包果,不知你以前是否听说过。这种神奇的果子,真的能当面包吃吗?为什么国内大部分地方,直到今天都吃不着?在它的热带老家,人们又是怎么吃它呢?

这是水果还是大馒头?

营养:能当粮食吃

新鲜的面包果,其实长得并不像面包,倒像是小一点儿、圆一点儿的波罗蜜,外皮表面同样有密密麻麻的疙瘩。其实,面包树(面包果树的中文正式名)和波罗蜜还就是同科、同属的亲兄弟,果实长得像很正常。

看着很好盘的样子

鲜面包果里含有大约71%的水、27%的碳水化合物(主要是淀粉)、1%的蛋白质以及少量脂肪。只看淀粉含量的话,它比土豆、红薯等主流薯芋类作物还高。虽然面包果所含的蛋白质和脂肪太少,远不如小麦粉、燕麦粉做成的真面包那么扛饿,但注意食材搭配的话,拿它当粮食吃肯定没问题。

波利尼西亚人用特制工具,将烤熟或蒸熟的面包果捣成黏稠的面团,作为主食

然而与土豆红薯相比,面包果却至今都没风靡世界。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:一是面包果树太依赖热带环境,就连我国海南、台湾引种之后,产量都远不如原产地。二是面包果含水量高,难以保存和运输。三就是饮食习惯了,毕竟就连土豆红薯,在“旧大陆”都花了好几百年才被广泛接受,何况这温带种不了的面包果呢。因此直到今天,在国内要想吃到面包果,还是有些难度的。

驯化:去掉一身籽

除了淀粉多,面包果的“主食”属性还在于吃着方便。切开一个面包果,里面全是果肉,没种子。然而它的野生祖先——多籽面包果,果实里的种子又多又饱满,没多少果肉。我们能吃上今天的面包果,得感谢古代“南岛人”对多籽面包果的驯化。(南岛人指广布于太平洋、印度洋诸岛和陆地沿岸的“南岛语族”诸民族之祖先。)

多籽面包果,像个小榴莲

多籽面包果原产于新几内亚岛、马鲁古群岛、菲律宾群岛等地。大约距今年前,它被四处航海的南岛人带到南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群岛,并在那里被驯化成了无籽的面包果。公元18世纪,英国植物学家班克斯发现、命名面包果时,它的样子已经和今天差不多了。与香蕉、菠萝类似,驯化后不结种子的面包果,也要靠扦插手段栽培。

里面净是种子,咋吃

储存:挖坑埋起来

在环境适宜的东南亚,每棵面包果树平均一年可结多个果,每个重达1~2公斤,够一个人吃好几顿。在后院种上几棵的话,全家一年不挨饿。只是有个问题——相比谷物种子,面包果毕竟是水果,很不耐放。

为储存一时吃不掉的面包果,东南亚有个传统方法:把整个面包果削皮洗净,用叶子包裹起来,埋在土里发酵几个星期,果肉就变成了又粘又酸的果糊。这种果糊可保存一年以上,据说有的“陈年老酿”埋了20年还没坏。拿出来吃的时候,把果糊捣烂搅匀、像土豆泥一样直接拿勺舀着吃就行。

面包果泥配山核桃香蕉

图源:untemplefood.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